- 11过了安息日,抹大拉的马利亚,和雅各的母亲2马利亚,并3撒罗米,买了香料,要去4膏耶稣的身体。
-
注1:
1~8节,见太二八1~8注。
注2:
见十五40注2。
注3:
见十五40注3。
注4:
与路四18,约壹二20的膏字不同。买了香料去膏,表明宝爱、珍赏并怀念。
- 2七日的第一日大清早,日出的时候,她们来到坟墓那里。
- 3彼此说,谁给我们把石头从墓门辊开?
- 4原来那石头很大。她们往上一看,却见石头已经辊开了。
- 5她们进了坟墓,看见一个青年人坐在右边,穿着白袍,就甚惊恐。
- 6他对她们说,不要惊恐,你们寻找那钉十字架的拿撒勒人耶稣,祂已经1复活了,不在这里,请看安放祂的地方。
-
注1:
奴仆救主的复活,证明祂借着死所成就的满足了神(见罗四25注1),也证实祂救赎并分赐生命之死的功效(徒二24,三15)。这成了我们得称义的凭据(罗四25),和我们脱罪的能力(林前十五17)。
- 7你们要去告诉祂的门徒1和彼得说,祂在你们以先往加利利去,在那里你们要看见祂,正如祂从前所告诉你们的。
-
注1:
天使报给这三位发现奴仆救主复活之姊妹的口信里,唯有马可的记载插入“和彼得”这辞句。这也许是由于彼得影响了本福音的内容。无论如何,这辞句指明,彼得与奴仆救主的关系特别亲密,以致连天使也加以强调。
- 8她们因1感战栗惊慌,就出来,从坟墓那里逃跑;由于害怕,她们什么也不告诉人。
-
注1:
直译,为战栗惊慌所取得。
- 91在七日的第一日清早,耶稣复活了,就先向抹大拉的马利亚显现,耶稣从她身上曾2赶出七个鬼。
-
注1:
许多古卷无9~20节。
注2:
见一23注1。后文同。
- 10她去报告那向来与耶稣同在的人,那时他们正哀恸哭泣。
- 11他们听见耶稣活了,且被马利亚看见,却是不信。
- 12这事以后,门徒中间有两个人,往乡下去,走路的时候,耶稣以不同的形状向他们显现。
- 13他们就去报告其余的门徒,那些门徒也是不信他们。
- 14后来十一个门徒坐席的时候,耶稣向他们显现,责备他们不信,心里刚硬,因为他们不信那些在祂复活以后看见祂的人。
- 15祂又对他们说,你们往普天下去,向1一切受造之物2传扬福音。
-
注1:
这启示奴仆救主借着死与复活所成就神的救赎,不仅是为着神造物里最主要的人,也是为着一切受造之物。因此,万有,无论是地上的、诸天之上的,都与神和好了,并且福音该传与天下一切受造之物(西一20,23)。基于这点,一切受造之物都期待从败坏的奴役得着释放,得享神儿女之荣耀的自由(罗八19~22)。
注2:
见一14注3。
- 161信而受浸的必然得救,2不信的必被定罪。
-
注1:
信(见一15注3)乃是接受奴仆救主(约一12),这不仅为着罪得赦免(徒十43),也为着重生(彼前一21,23),叫信的人在与三一神生机的联结里(太二八19),能成为神的儿女(约一12~13)和基督的肢体(弗五30)。受浸乃是确认这个,一面凭着埋葬,借着奴仆救主的死,了结旧造;另一面,凭着复起,借着奴仆救主的复活,成为神的新造。这样的浸,比约翰所传悔改的浸进步多了(一4,徒十九3~5)。信和受浸,乃是接受神完全救恩之完整步骤的两部分。受浸而不信,只是虚空的仪式;信而不受浸,只是里面得救,没有外面的确认。这二者应当并行。此外,水浸该有灵浸随着,正如以色列人在海(水)里,并在云(灵)里受浸一样(林前十2,十二13)。
注2:
这里不是说,不信也不受浸的;指明定罪只与不信有关,与不受浸无关。信就足以叫人得着救恩,脱离定罪,但还需要浸作外面的确认,使人里面的救恩得以完成。
- 17信的人必有神迹随着他们,就是在我的名里赶鬼,1说新方言,
-
注1:
说新方言只是随着得救信徒的五种神迹之一,并不是唯一的神迹,如有些信徒所强调的。根据行传和书信里的神圣启示看,主在这里不是说,凡得救的信徒都该有这五种神迹;乃是说,每个得救的信徒可能有其中的一些神迹,未必五种都有。
- 18手能拿蛇,若喝了什么致死之物,也绝不受害,手按病人,病人就必好了。
- 19主耶稣对他们说完了话以后,就被1接到天上,坐在神的右边。
-
注1:
奴仆救主升天,被神高举,乃是一个标记,说出神悦纳祂照着神新约的经纶,为着神永远的计划所作成的一切(徒二33~36)。神将祂高举,赐给祂荣耀尊贵为冠冕(来二9),并那超乎万名之上的名(腓二9),又立祂为万有的主(徒二36)和万有的头(弗一22),叫祂得着天上地上所有的权柄(太二八18),管理诸天、地以及万国,使这一切一同效力,叫祂福音的服事能普及全天下。
- 20门徒出去,到处1传道,主和他们同工,用神迹随着,证实所传的道。
-
注1:
见一14注3。复活、升天的奴仆救主,这位神的奴仆,历代以来一直借着祂的信徒,从耶路撒冷直到地极(徒一8),将神的福音普传给一切受造之物(15);这福音还要继续广传,直到祂来,将神的国建立在地上(路十九12,但七13~14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