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、第二次的堕落-从人的良心堕落到人的管治 四1~26
1、背景 1~2
2、人的自作主张、忿怒、凶杀、谎言和傲慢 3~9
(问:为什么神看中亚伯和他的供物,而不喜悦该隐和他的供物?)
*4:2注2【洪水以前,人只准吃水果和蔬菜,不准吃肉。因此,亚伯牧羊不是为他的生活生产食物,乃是提供祭物使神得满足。亚伯不但相信福音,也实行福音并为福音而活。】
*4:3注1【该隐没有凭着流血献祭,借着预期的救赎,跟随神的救恩之路,却妄自将自己劳苦的果子献给神,继续人的堕落。该隐敬拜神的方式,乃是照着那狡猾者撒但所鼓动之属人的观念和意见,发明了一个宗教。】
3、神对付人第二次的堕落-咒诅人,使人流离飘荡 10~15
(问:该隐杀了亚伯后,对神的态度是如何?神又如何对付该隐?)
*4:9注1【这谎言显示该隐对神的傲慢。指明在杀人和说谎的行动中,该隐与魔鬼撒但是一,撒但是该隐的源头。因为该隐拒绝神的路和神的警告,他就被撒但这杀人者和说谎者得着,与撒但一同成为杀人者和说谎者。】
*4:11~12【现在你必从这地受咒诅。你耕地,地不再给你效力;你必流离飘荡在地上。】
*4:15【耶和华对他说,凡杀该隐的,必遭报七倍。耶和华就在该隐身上作一个记号,免得人遇见就击杀他。】
4、人产生了无神文化 16~24
(问:该隐离开神的面之后,过着什么样的生活?)
*4:17注2【该隐离开神的面之后,为着保护和自存,就建造了一座城。他在这城里产生了无神文化。在伊甸园中,神是人的一切—人的保护、维持、供应和娱乐。人失去神,就失去了一切。这迫使人发明人的文化,其主要元素是城为着生存、畜牧为着维生、音乐为着娱乐、以及武器为着防御。在本章所发明出来的无神文化,要继续发展,直到在大巴比伦达到极点。】
5、人逃避第二次堕落之路-认识自己的脆弱,并呼求耶和华的名 25~26
(问:以挪士的名字是什么意思?)
*4:26注1【脆弱必死的人。】
*4:26注2【因为以挪士领悟自己的生命是虚空,领悟自己是脆弱必死的,于是自然而然的开始呼求耶和华那永远者的名。他们虽然是虚空软弱的,但借着呼求主的名,就变得丰富且刚强,因为他们进入了他们所呼求者的丰富和力量。】
【本章思路】
在创世记四章的背景在于亚当和夏娃相信神的福音。他们生了两个儿子,一个是该隐,另一个是亚伯。该隐种地,而亚伯选择牧羊,地为人出产食物,而羊则是为着献祭给神。因为亚伯牧羊只有一个的目,就是供应祭物给神,照着神的启示敬拜神。相反的,该隐则是为着自己的需要,照着他自己那源于撒但的观念敬拜神。因着神悦纳亚伯的祭物,该隐妒忌而杀害了亚伯,这就在该隐身上产生了第二次的堕落,导致神宣布更重的咒诅,被赶离开神的面。该隐离开神的面就产生了无神文化,但感谢主,要逃避人第二次的堕落,就必须认识我们是脆弱必死的人,借着呼求耶和华的名,使我们经历神的丰富和力量。
【事实问答】
二、第二次的堕落-从人的良心堕落到人的管治 四1~26
1、背景 1~2
(问:该隐和亚伯是什么职业?)
*4:2【亚伯是牧羊的,该隐是耕地的。】
2、人的自作主张、忿怒、凶杀、谎言和傲慢 3~9
(问:该隐和亚伯分别献上什么祭物?耶和华看中了谁的祭物?)
*4:3~5【有一日,该隐拿地里的出产为供物献给耶和华;亚伯也将他羊群中头生的,特别是羊的脂油献上。耶和华看中了亚伯和他的供物,只是看不中该隐和他的供物。】
(问:该隐因着神不悦纳他的祭物,大大发怒后,作了什么事?)
*4:8【该隐对他弟弟亚伯说,我们往田间去罢。二人正在田间,该隐起来打他弟弟亚伯,把他杀了。】
3、神对付人第二次的堕落-咒诅人,使人流离飘荡 10~15
(问:神如何对付该隐?)
*4:11~12【地开了口,从你手里接受你弟弟的血;现在你必从这地受咒诅。你耕地,地不再给你效力;你必流离飘荡在地上。】
4、人产生了无神文化 16~24
(问:人类无神文化神如何对付该隐?)
*4:20~22【亚大生雅八;雅八是居住帐棚、牧养牲畜之人的始祖。雅八的兄弟名叫犹八;他是一切弹琴吹箫之人的始祖。洗拉也生了土八该隐;他是打造各样铜铁利器的。】
5、人逃避第二次堕落之路-认识自己的脆弱,并呼求耶和华的名 25~26
(问:人从什么时候开始呼求耶和华的名?)
*4:26【塞特也生了一个儿子,起名叫以挪士。在那时候,人开始呼求耶和华的名。】
【圣经学习单】
1、有一日,该隐拿( )为供物献给耶和华;亚伯也将他( ),特别是羊的脂油献上。耶和华看中了( ),只是看不中该隐和他的供物。 2、( )是居住帐棚、牧养牲畜之人的始祖。雅八的兄弟名叫( );他是一切弹琴吹箫之人的始祖。洗拉也生了( );他是打造各样铜铁利器的。 3、塞特也生了一个儿子,起名叫( )。在那时候,人开始呼求( )。
【学习单答案】
1、地里的出产、羊群中头生的、亚伯和他的祭物。2、雅八、犹八、土八该隐 3、以挪士、耶和华的名。选用诗歌:
祷读经节:四26
选读注解: